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中国
高校官网山东高校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80年的山东省济南城市建设学校,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

标签: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80年的山东省济南城市建设学校,1992年学校更名为山东省城市建设学校,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2014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环境保护学校正式编入学校。学校由山东省教育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共管,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主管,是一所集全日制普通高职、继续教育培训为一体的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新型建筑工业化与近零能耗建筑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学校是全国建设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第二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单位、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平安校园标杆学校、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直机关党员教育示范点、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山东省建筑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山东省建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单位。学校还获得全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全省建设科教先进集体、全省教育新闻宣传先进单位、全省最具专业特色高职院校、综合实力前十强高职院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等百余项称号。

近年来,学校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确立“12312”党建工作总思路,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党建工作委员会高职高专秘书处设在我校。2021年,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分校在我校揭牌成立。学校党委是山东省委教育工委表彰的“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基层党组织”,省委省直机关工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省住建厅党组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学生处党支部和图书馆党支部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经管系党总支入选山东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

学校有彩石、燕山、无影山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34.7亩,建筑面积30.21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3762人。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实训条件,教学基础设施完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4290.27万元,纸质图书101.52万册,电子图书60.66万册,教学计算机4000余台。全校现有教职员工700余人,“双师”素质比例超过45.74%,其中专任教师588人,高级职称教师194人。现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2人,齐鲁最美教师2人,齐鲁首席技师1人。“绿色智慧建造与城市更新团队”荣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学校坚持“育鲁班传人,建美丽城市,创美好生活”的办学宗旨,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了以建筑类专业为主,资源环保类、城市基础设施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设有7个教学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2个教学单位及继续教育与国际交流处,开设建筑工程技术等43个专业。建成3个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9个山东省重点建设专业群、2个山东省品牌专业群,2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1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专业、4个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山东省共建工科专业。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10余所国外高校在办学、科研、师资培训方面保持密切合作。与韩国又松大学合作开设建筑动画与模型制作专业,与韩国全州大学合作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韩国三育大学合作开设建筑设计专业。

学校创新“双向参与、双业融合、双元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主持开发城市燃气技术国家专业标准、建筑工程技术等8个省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建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课程32门,优质核心课程152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省教学能力大赛获一等奖2项,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培养了山东省十大优秀学生、齐鲁工匠后备人才等10万余名优秀学子和大批技能型人才。2021年,我校学子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花艺比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装饰技术应用赛项中分别荣获一等奖,在第七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3项。

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之路,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牵头组建山东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是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国家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职业培训基地。面向建筑和环保行业,助力新基建,举办智慧建造、辐射安全与防护等培训,每年培训总人数1万余人次。现有教育部认定的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山东省“十三五”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山东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个。成立中建绿色学院、华为人工智能学院2个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建医养健康设计中心、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研究所2个高水平教科研创新平台,共建实训实习场所13.8万平方米,实训基地537个,建有职业技能鉴定站,可鉴定工种18个。

学校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科学构建“四位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铸就城建特色文化品牌,牵头成立了中国职教学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院。2018年,学校被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认定为全国首批10所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之一。2019年,学校中国古建筑文化与营造技艺传承基地入选山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20年,学校被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评为“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被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评为首批“建设行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任务,学校全体师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坚持服务“新基建”、打造“新城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位于杭州市临安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西端,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称天目林学院,1966年改名为浙江林学院,2010年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农林、生物、环境学科为特色,涵盖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建立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和学位授权体系。 学校现有东湖、衣锦、诸暨3个校区,占地面积3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93亿元。设有20个学院(部),6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新工科项目2个,国家新农科项目5个,国家新文科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1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国际认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优势专业7个,省级特色(含新兴特色)专业9个。现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1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3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9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与重点培育学科5个。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6个。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文化传播基地、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创新平台45个。 学校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5966人、研究生4069人、留学生781人,教职工2033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5人、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3人、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4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3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杰出教师1人、省“万人计划”10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和第一层次18人,省级创新团队15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2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6人。此外,学校举办的独立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7961人,教职工近400人。 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9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7门,省级精品课程27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15门,虚仿省级认定9门,虚拟仿真省级立项31项;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五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2900余项,其中,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全国金奖1项、银奖3项。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涌现出“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批优秀学生典型。 学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先后与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贵州、四川等省的50多个县市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学校连续3次被评为浙江省结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获2021年度结对帮扶考评优秀单位,连续14次被评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先进派出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获批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2014年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干果科技特派员团队被中宣部列为“最美科技人员”。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澳大利亚等27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科学研究等活动,与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华沙生命科学大学和赫尔辛基大学联合培养人才,与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乌克兰生命科学大学和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留基委公派留学项目,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 学校重视生态文化建设,“两园(校园、植物园)合一”的现代化生态校园被誉为“浙江省高校校园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被教育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立足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求真、敬业”的校训,弘扬“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聚焦“双一流”目标,激发创造性张力,努力向着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生态性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