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学院
中国
高校官网广东高校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科技学院创建于2003年,...

标签:
爱站权重:PC 百度权重移动 百度移动权重

广东科技学院创建于2003年,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拥有南城和松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学校于2011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广东科技学院”。2015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成功入选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并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学校设有11个二级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1000余人。

学校紧密围绕东莞地区重点发展产业优化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共开设本科专业41个、专科专业18个。其中网络工程专业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并获批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财务管理3个专业通过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验收;软件工程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服装设计与工程、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电子商务4个专业为省级特色培育专业;《Android手机编程》、《网络营销》入围省一流课程。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共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8项;与华为、西门子等知名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建有8个产业学院,与东莞证券、莞通股份等知名企业合作开设了30个创新班。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基地及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

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已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达87%。先后有24名教师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00余篇,其中四大检索及中文核心期刊720余篇;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科研奖励430余项;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230余部;主持包括教育部人文规划项目、国家新工科研究实践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70余项。学校连续获得第八、九、十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在2020年广东省第五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的佳绩。

学校不断加强育人特色培育,形成了“党委引领、党政统一、分工协作、课堂支撑、全员参与”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深入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广科模式的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落实人职匹配、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不断加强五线交叉、多元融合创新的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大力开展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与技术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着力打造以弘扬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鼓励师生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经过多年积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挑战杯”、“蓝桥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专业领域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学科专业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广东省大学生定向运动锦标赛等高水平体育赛事中,成绩骄人,年均取得百余项单打冠军,彰显了广大学子勇于拼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深厚扎实的专业功底。学校本科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学生考研上线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率达99%以上。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先后与美、英、澳、加、日、韩、泰、西、意、匈等国及港澳台地区近4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协同开展本升硕、交换生、双学位、国际班等合作项目,以及赴台湾高校研修、莞台大学生文化交流、莞港学生双向交流、赴美带薪社会实践、中美大学生文化交流、澳门大学寒暑假访学等短期文化交流项目,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国际交流平台。近年来,先后有140余名优秀学子考取爱丁堡大学、诺丁汉大学、贝勒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的硕士研究生。

经过18年的发展,学校办学实力稳步增强,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广东省“‘两新’百强党组织”、广东省民办高校竞争力十强单位、广东民办教育四十周年“突出贡献机构”等荣誉;在中国社会信用研究院、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中国科教评价网等知名第三方评价机构发布的各类高校排行榜中,我校位居广东省同类院校前列,分别为“2018中国民办高校信用指数榜单”广东省第1位;2018、2019连续两年位列“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广东省民办高校第1位;2018-2019学年度、2019-2020学年度连续两年位列“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广东省民办高校第2位。在2020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中,我校位居全国民办大学第38位,广东省第2位;在2020年中国民办大学教学质量排名中,我校位列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第1位;在2021年中国民办普通本科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我校位列广东省第1位;在2021中国民办大学排名(含独立学院)榜单中,我校首次跻身“中国顶尖民办大学”行列,并在三类综合排名中并列12位;在“2021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中综合排名位居广东省公、民办高校一流专业(应用型)第7位。

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秉承“崇德、尚学、精艺、笃行”的校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的办学方略,以规范管理、深化内涵、培育特色为抓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办学实力,为实现“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中期发展目标和“创百年学府、育产业精英”的办学愿景而努力奋斗!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位于杭州市临安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西端,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称天目林学院,1966年改名为浙江林学院,2010年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农林、生物、环境学科为特色,涵盖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建立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和学位授权体系。 学校现有东湖、衣锦、诸暨3个校区,占地面积3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93亿元。设有20个学院(部),6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新工科项目2个,国家新农科项目5个,国家新文科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1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国际认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优势专业7个,省级特色(含新兴特色)专业9个。现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1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3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9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与重点培育学科5个。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6个。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文化传播基地、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创新平台45个。 学校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5966人、研究生4069人、留学生781人,教职工2033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5人、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3人、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4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3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杰出教师1人、省“万人计划”10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和第一层次18人,省级创新团队15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2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6人。此外,学校举办的独立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7961人,教职工近400人。 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9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7门,省级精品课程27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15门,虚仿省级认定9门,虚拟仿真省级立项31项;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五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2900余项,其中,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全国金奖1项、银奖3项。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涌现出“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批优秀学生典型。 学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先后与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贵州、四川等省的50多个县市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学校连续3次被评为浙江省结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获2021年度结对帮扶考评优秀单位,连续14次被评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先进派出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获批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2014年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干果科技特派员团队被中宣部列为“最美科技人员”。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澳大利亚等27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科学研究等活动,与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华沙生命科学大学和赫尔辛基大学联合培养人才,与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乌克兰生命科学大学和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留基委公派留学项目,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 学校重视生态文化建设,“两园(校园、植物园)合一”的现代化生态校园被誉为“浙江省高校校园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被教育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立足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求真、敬业”的校训,弘扬“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聚焦“双一流”目标,激发创造性张力,努力向着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生态性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