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财经学院
中国
高校官网河南高校

郑州财经学院

郑州财经学院(Zheng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是一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院校。

标签:

一、历史沿革

郑州财经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建校基础是建立于1997年的郑州经济管理学校,2003年升格为专科层次的郑州经贸职业学院,20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为本科院校,更名为郑州财经学院。

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公益性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规范办学,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厚德 砺志 笃学 敏行”的校训和立足服务河南,争取多方支持,抢抓机遇,推进快速发展的办学传统。

二、学校概况

学校占地1854亩,有惠济、航空港两个校区。惠济校区占地566亩,现有建筑面积37.42万平方米。航空港新校区占地1288亩,规划建筑面积约85万平方米,被列为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正在分期有序推进建设。

学校实行校院两级运行管理体制。设有16个教学院部,开设36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艺术、教育学6大学科门类。2018年获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三、目标定位

根植中原大地,突出财经特色,围绕办学实力和服务能力“双强”目标,努力建设“中原一流、国内知名、区域带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四、学校建设

1.师资队伍。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教授任我校名誉校长。学校现有教职工1596人,其中专任教师1293人,教授、副教授56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220人,“双师型”教师326人。持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五大工程”。对教师实行“3T”博士学历等提升计划。目前已有66位教师博士在读。

2.人才培养。确立“学创兼修、术业并举”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六大板块”课程体系,“3E”分类指导;辅导员“3C”了解关爱引领每一位学生。

3.教学成果。现有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0个省级品牌本科专业;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智慧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实验室;3门省一流课程,10门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近三年,获得5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4.产教融合和校地合作。学校获批教育部“百千万工程”培训项目,为郑州市产教融合创新试点校,与华为、正保远程教育、中铁集团、阿里巴巴、宇通等100多家优质企业单位建立实训基地。与郑州航空港区、郑州市物流口岸局、阿里巴巴等政府、企业签订校政企合作协议。建立高端智库服务郑州市政府决策研究。连续8年对口支援西藏那曲职业技术学校,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

5.科研和社会服务。先后成立物流研究院、中原统计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区域发展研究所、城乡发展研究院、智能财务研究所6个具有产业特色的科研平台。获批“河南省智能冷链物流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市智能装配制造与物流优化重点实验室”。

6.就业和创新创业。在全省高校率先设置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科技园被评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年稳定在96%以上。

7.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英国斯旺西大学、新西兰UUNZ商学院、美国荷晶大学等30多所高校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开展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等合作项目,选派师生500余人次赴10余个国家开展考察交流和专业化培训。全额资助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42名学生已顺利取得斯旺西大学硕士学位。

五、办学特色

紧扣民办高校“两个破解”(如何破解师资建设瓶颈、如何破解学生成才困境)核心问题,形成“师生双主体融合式培养‘ETC’模式”办学特色,持续推进学生与教师3E(就业、创业、升学)、3T(师德建设、攻读博士学位、促进专业发展)、3C(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以人为本关爱师生),构建系统化教育和资助体系,初步建立国际视野与中原风格并重的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路径。

六、学校荣誉

获得“省文明标兵学校”“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河南省最具综合实力民办高校”“河南省高等教育就业质量十佳示范院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人民满意的十大高校”等荣誉称号。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位于杭州市临安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西端,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称天目林学院,1966年改名为浙江林学院,2010年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农林、生物、环境学科为特色,涵盖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建立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和学位授权体系。 学校现有东湖、衣锦、诸暨3个校区,占地面积3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93亿元。设有20个学院(部),6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新工科项目2个,国家新农科项目5个,国家新文科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1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国际认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优势专业7个,省级特色(含新兴特色)专业9个。现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1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3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9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与重点培育学科5个。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6个。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文化传播基地、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创新平台45个。 学校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5966人、研究生4069人、留学生781人,教职工2033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5人、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3人、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4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3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杰出教师1人、省“万人计划”10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和第一层次18人,省级创新团队15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2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6人。此外,学校举办的独立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7961人,教职工近400人。 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9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7门,省级精品课程27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15门,虚仿省级认定9门,虚拟仿真省级立项31项;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五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2900余项,其中,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全国金奖1项、银奖3项。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涌现出“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批优秀学生典型。 学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先后与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贵州、四川等省的50多个县市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学校连续3次被评为浙江省结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获2021年度结对帮扶考评优秀单位,连续14次被评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先进派出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获批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2014年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干果科技特派员团队被中宣部列为“最美科技人员”。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澳大利亚等27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科学研究等活动,与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华沙生命科学大学和赫尔辛基大学联合培养人才,与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乌克兰生命科学大学和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留基委公派留学项目,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 学校重视生态文化建设,“两园(校园、植物园)合一”的现代化生态校园被誉为“浙江省高校校园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被教育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立足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求真、敬业”的校训,弘扬“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聚焦“双一流”目标,激发创造性张力,努力向着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生态性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